近日,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介入机器人辅助脑血管造影手术。检查结果提示,患者左侧颈内动脉瘤上有一个高危风险点,随后医生为患者成功实施动脉瘤栓塞手术。62岁的患者王女士术后顺利恢复,标志着该院神经介入诊疗正式进入智能化、精细化新阶段。
生死72小时:“颅内拆弹”纪实
“左眼后方像被锥子刺穿,头痛得整夜无法入睡。”62岁的王女士回忆起病发时仍心有余悸。两周前,她突发剧烈头痛、头晕,当地医院MRI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疑似瘤体。
为进一步治疗,她来到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就医,介入机器人辅助造影揭示了王女士脑内更凶险的真相: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呈不规律状,瘤体上赫然附着子瘤。
“子瘤附着在动脉瘤上,简单理解就是本来血管上已经有一个血泡,我们称之为母瘤,这个时候血管壁已经被撑开,现在就是血泡上还有一个血泡,相当于血管上挂着随时引爆的‘二次炸弹’。”冬雷医院主诊专家盖延廷解释,“这是高度危险的动脉瘤,所以在通过机器人血管造影发现后,我们立即给患者安排做了脑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栓塞手术。”
“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控制精度高达1毫米,可以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,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概率,而且对后续如何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”盖延廷说。
术中,盖延廷在操作室内通过控制台远程操控机器人,精准地完成导丝、导管的推送、旋转等操作,实现血管造影及后续介入治疗。
技术破壁:神经介入的智能化进阶
“此次手术的核心突破,在于介入机器人的临床应用。与传统造影模式相比,技术革新使得‘人机协同’,可突破人手精度极限,同步降低造影手术对医患带来的辐射。”盖延廷表示。
据了解,人机合一精准“拆弹”手术中,机器人控制精度达1毫米,远超人手极限,能大幅降低术中血管损伤风险;医生在独立控制舱操作,可彻底摆脱铅衣束缚,实现辐射“零暴露”;此外,未来该技术可支持异地专家远程操控,将为基层危重症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。
“这不是替代医生,而是延伸医生的能力。”盖延廷说,目前,该技术在神经介入领域,主要应用于脑血管造影,未来将逐步拓展至更复杂的治疗领域。
脑血管疾病如何防治?
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这些“血管小炸弹”,多为先天血管壁缺陷叠加后天因素形成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以及吸烟、饮酒等不良习惯,会加速血管退化。在血流冲击下,会导致血管薄弱的部位,特别是血管分叉处形成动脉瘤。
脑动脉瘤的治疗,临床主要采取开颅夹闭术与微创介入栓塞术两种治疗方案。具体使用的方式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。“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关键。45岁以上人群体检应增加脑血管筛查,尤其是有家族史或‘三高’的患者。”盖延廷主任特别提醒,只有将预防关口前移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治已病”到“防未病”的转变。
配资炒股入门,股民股票配资论坛,配资机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